牛樟芝子實體功效大於菌絲體
工商時報【鄭圭雯/台北報導】
台灣民眾對於「牛樟芝」並不陌生,甚至許多重視健康的民眾或有癌症病史的病患,更了解牛樟芝的神奇之處。
「三萜類」是牛樟芝最重要的成分,因功效奇特,讓許多人趨之若鶩,也打開了牛樟芝的保健市場大門。
牛樟芝(Antrodia camphorata),民間的稱呼尚有樟芝、樟菇、樟菰、樟內菇、牛樟菇、紅樟等,是台灣特有種,牛樟芝生長於枯死百年以上的牛樟樹樹幹腐朽之心材內壁,或是倒伏的牛樟樹木材潮濕表面,生長環境均屬於幽暗、潮濕且溫度稍低之中海拔地區,牛樟芝生長速度緩慢,每年成長僅幾公分,截至目前為止,世界上僅發現於台灣,全台的生長地大約集中於台灣五個區域,目前主要分布於桃園、苗栗、南投、高雄、花東山區等。
牛樟芝最早開始有使用紀錄是原住民口中的仙丹;傳聞牛樟芝具有稀有與特殊功效,造成市場需求大增。天然的牛樟芝,只有在6、7、8、9月才有採收,但是氣候因素讓採收不易,透過科學方法要培育出最相似的牛樟芝成品,溫度的控制就是關鍵技術。
消費者也常會混淆牛樟芝與冬蟲夏草、靈芝等菌類進行比較,根據許多科學研究指出,牛樟芝具有的「三萜類」成分最多,加上台灣是牛樟芝的唯一生產地,更能保障三萜類成分的安全性與有效性。
由於天然牛樟芝已列為保育物種,為了研究出牛樟芝特殊的「三萜類」成分,台灣生技產業投入不少研發,包括各種發酵、培養方式以保留「三萜類」成分,粗略來分可分為菌絲體與子實體,菌絲體包括液態發酵、固態培養;當然在研究上面,也分為菌絲體跟子實體,由全球臨床研究文獻上得知,子實體的功效遠大於菌絲體。
子實體培育方式包括太空包、非牛樟椴木培養、牛樟椴木培養等,經過科學研究與消費市場反應,野生牛樟椴木栽培的牛樟芝子實體雖然培養的時間較長,但是三萜類的成分含量較多,且品質穩定,與野生樟芝最相似,成為牛樟芝市場的主流趨勢。
中華國際癌病康復協會秘書長葉凱倫建議,消費者在挑選牛樟芝或保健產品時,可以注意幾項判斷指標,包括是否為野生牛樟芝子實體、是否採取牛樟段木培養、選擇一年以上有效子實體及生化成分和野生樟芝相似的牛樟芝產品,較有保障。
資料來源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1114/4/1uxq2.html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