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防暑保健》中醫治療著重清熱、益氣、生津、化濕

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:2010/08/14 00:07 ◎記者鄭綿綿/專題報導

中醫治療暑熱、熱衰竭問題,著重清熱、益氣生津、化濕原則。中醫師李明哲表示,治療方法有清暑瀉熱、益氣生津、清熱化濕等方法,因為暑熱容易傷到體內的津液,產生脫水或是體內水分的代謝異常,暑濕也容易傷到脾胃功能,產生食慾下降、噁心、嘔吐、或是腹瀉等問題。因此須配合整體調理機能。

中醫師李明哲表示,常見處方包括如有白虎加人參湯(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、人參);適合極度口渴、身體發熱、汗流很多、四肢冰冷、脈微等,石膏具有電解質作用,夏天運動抽筋也可以服用。還有清暑益氣湯(五味子、當歸、黃耆、麥門冬、甘草、白朮、大棗、人參、青皮、陳皮、黃柏、蒼朮、澤瀉、葛根、生薑、升麻、神麴);適合疲倦、四肢無力、精神減少、胸悶、身熱心煩、口渴、食慾下降、或是流汗、身體重著、肢體疼痛、脈虛者。

李醫師表示,還有藿香正氣散(藿香、大腹皮、白芷、茯苓、紫蘇、陳皮、白朮、厚朴、桔梗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;適合中暑兼有腸胃症狀,如上吐下瀉、噁心、食慾下降、頭痛、或是夏天吃壞肚子等人使用。以及生脈散(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);適合倦怠、口渴、多汗、體力差但是沒有熱象,也就是身體不發熱的患者調養。

中醫師羅明宇表示,暑熱證治療以辛涼清熱為主,津傷的應清熱生津,耗氣者益氣斂陰,挾濕者又應配合輔以化濕等治法,臨床根據病情輕重和耗傷津氣的程度,配合體質用藥。若為「傷暑輕證」,屬於身熱、煩渴、頭暈、乏力或有噁心、微汗、小便不利、舌尖紅、苔薄白、脈濡,應辛涼清解、芳香化濕法,可用六一散,金銀花、連翹、竹葉、生石膏、藿香、佩蘭等調理。

羅醫師表示,若屬於「中暑重證」,可見高熱、汗多、渴喜涼飲、頭痛、尿赤、甚者昏迷或猝然暈倒,舌質紅、苔白,脈洪數等。治療宜採清熱益氣養陰法,可用竹葉石膏湯加減。以及「暑傷津氣」者,可見身熱、頭痛、煩渴引飲、自汗、乏力倦怠、脈虛無力。治療宜採清暑益氣法,可用清暑益氣湯加減。還有「津氣欲脫」者,表現可健身熱漸退或已退,頭暈心慌、面色蒼白、汗出不止、脈細或散大。治療宜採取益氣斂津固脫法,可用生脈散加味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814/128/2b2fh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eynman0513 的頭像
    feynman0513

    feynman0513的部落格

    feynman05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