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雞肉搭配中藥材的常見藥膳有燒酒雞及四物雞湯。鄭振鴻院長指出,「燒酒雞」能通經絡,利關節,提神解疲勞功效,需產後補養,四肢冰冷,臉色蒼白,冬天怕冷的人可適度食用燒酒雞。「四物雞湯」則具有補血滋陰養肝功效,改善虛勞、血虛,四肢冰涼,然而體質燥熱者不適合,最好由中醫師調整藥方再服用。
「燒酒雞」的主要材料:為土雞一隻、紅棗五錢、枸杞二錢、當歸三錢、熟地黃三錢、人參鬚三錢,米酒二瓶。
以雞肉搭配中藥材的常見藥膳有燒酒雞及四物雞湯。鄭振鴻院長指出,「燒酒雞」能通經絡,利關節,提神解疲勞功效,需產後補養,四肢冰冷,臉色蒼白,冬天怕冷的人可適度食用燒酒雞。「四物雞湯」則具有補血滋陰養肝功效,改善虛勞、血虛,四肢冰涼,然而體質燥熱者不適合,最好由中醫師調整藥方再服用。
「燒酒雞」的主要材料:為土雞一隻、紅棗五錢、枸杞二錢、當歸三錢、熟地黃三錢、人參鬚三錢,米酒二瓶。
中醫門診中心林秀瓊藥師表示,根據食物、藥材的特性及對人體的作用,可分為補、溫、瀉、涼、燥、潤等。
補性食物食用後可增強身體的功能及生理功能的活力,適合改善虛弱體質的人。但燥熱體質的人如果吃太多,反而造成便祕、難排汗、無法排出體內毒素等問題,造成高血壓、發炎等情形,如發燒時食用會使病況更嚴重。
一般店家販售的補品,搭配的肉類、主食類較多,蔬菜較少,口味較重,中興院區營養師吳雅惠提醒,無論現成補品或自行料理補湯都要留意淺嘗即可,最好調整食材比例,挑選較健康的食材,否則容易影響慢性病患者的病情控制。
營養師表示,補品的主食分量須留意,全穀根莖類仍要依照平時建議分量攝取。進補時,大都搭配山藥、南瓜、玉米、豬血糕等,注意其為主食類與平時所吃的白飯是一樣的,分量需與平時一致。
(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/綜合報導)腳真的是很奧妙,像是人體器官的縮影一樣,但是又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,足部是人類身體健康的一個特區,是全身器官的一個投射區;身體的疾病可以通過足部觀察出來。
首先可先從腳指甲看出端倪,中醫師羅明宇說,指甲過白的人,可能有慢性貧血或肝、腎有問題;容易斷裂,恐是缺乏鐵質,可補充深綠色葉菜類、魚類、豆類、五穀類等;趾甲過黃應是缺乏維他命E,也可能是淋巴系統、呼吸系統有問題,維他命E可由深綠色蔬菜、水果中攝取。而腳趾甲塌陷、兩端翹起來,像湯匙一樣中央凹陷的「匙狀甲」,和缺鐵性貧血有關;過敏的小朋友趾甲會出現白色斑點;營養不良趾甲紋路會有變化、表面凹凸不平。
秋季養生:貴在養陰防燥 (8月至10月)
罹患「五十肩」後必須耐心復健,但掌握復健運動訣竅,才能事半功倍。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邱榮鵬昨(4)日表示,進行居家「爬牆運動」時,當手摸到一定高度後,必須扶著牆壁,手打直,慢慢蹲下,撐幾秒後後再輕輕放下手,才能發揮最佳效果。
「五十肩」在醫學上稱為肩關節周圍炎,與關節囊及肌肉的沾黏有關,復健中「蠍子爬牆運動」的方法是面對牆壁,患肢屈肘扶在牆上,手指緩緩向上爬,當手指達到最高點後,臂打直,慢慢下蹲後下,重複往上爬。周而復始,採循序漸近的方法。邱榮鵬醫師表示,過程中以輕微疼痛為限度,感受到輕微疼痛便可放緩,不可有大痛的感受,過程中身體不宜歪斜。
冬令進補,是用來防病強身、調整體質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,中國人有句俗話「遇黑三分補」,只要食物加上個黑字,滋補的成分便提升許多。因此,黑色食物也成為進補的熱門的選擇。常見4種黑色食物包括:黑芝麻、黑豆、黑木耳、黑糯米,並可利用進季節分別調理成黑芝麻糊、黑豆漿、涼拌黑木耳、黑糯米粥食用,有助補腎、防衰老。
你走路時會牙痛?雙手或腳踝出現莫名腫塊?大量掉髮或禿頭?甚至感冒一直好不了?如果有上述症狀,可別掉以輕心,因為有可能是你的心臟已出現問題,建議盡快上醫院檢查。
英國《每日郵報》引述歐美醫學專家表示,心臟病發作之前,人體通常會出現一些預警徵兆。若能及早發現和治療,或可挽救悲劇發生。以下是列舉的12大心臟病徵兆:
從30歲起,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就會以每10年降低7%的速度遞減,且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也會逐漸升高,在身體機能不如以往年輕氣盛的情況下,如果平常的生活方式再不多加注意,膽固醇過高及高血壓等毛病就容易纏身。英國《每日郵報》報導指出,8種常見食材如燕麥、櫻桃等,能有效對抗中年人易患的心血管疾病、骨質疏鬆等問題。
一般來說,肩頸痛指的是後腦部、頸部、肩胛骨等地方的疼痛。中醫師郭鈺安表示,從傳統中醫的觀點來看,中醫認為,絕大部份肩頸痛是由頸椎病所引起,這跟氣血不良、外邪侵襲、外傷或勞損等因素有關,根據臨床表現,可歸於痿證、痹證、痙證等範疇。
郭醫師表示,氣血不良主因氣血不足,加上身體太虛弱,容易被外在環境充滿的病邪所侵襲,一旦生病之後,如果人體不能把病邪趕出去的話,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恐將逐漸繼續深入體內,最後留連在頸項筋骨血脈就會發生頸椎痛,最終導致出現頸椎方面的毛病。
秋天皮膚乾裂、脫皮,千萬不要再使用痱子粉、尿布疹專用藥膏、殺菌藥水等產品,以免皮膚乾裂、脫皮現象更為嚴重。
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兆傑表示,臨床上曾遇到一些患者看到皮膚乾裂、脫皮,以為洗澡沒洗乾淨,便使用殺菌藥水,或使用痱子粉、尿布疹專用藥膏等,希望緩和症狀,沒想到殺菌藥水反造成過度刺激,皮膚甚至遭到灼傷,而痱子粉、尿布疹專用藥膏則會吸取身上水份,使皮膚乾裂、脫皮得更厲害。
秋天易乾燥脫皮。中醫師陳潮宗表示,由於秋、冬環境溫度較低、皮表水份蒸發較快,容易發生「燥症」現象。尤其是中年過後,皮膚油脂分泌大幅減少,更易發生乾燥脫皮的問題。中醫可從潤燥、保濕;滋陰、健脾方向著手調理。
中醫師陳潮宗表示,秋天氣候乾燥,尤其到了冬天溫度低、水分少,皮膚更容易出現「燥症」現象。多由於皮膚角質層的變化,水分蒸發較快,由於中老年人皮膚油脂分泌減少,更易誘發症狀。乾燥脫皮患者常見如有搔癢現象,進行搔抓,會有抓痕。中醫認為,患者常見於「肝腎陰虛」症候體質,表現可見老年族群伴隨易夜尿,皮膚皺紋較多,皮膚乾燥脫皮狀況也會較嚴重,治療可配合從「補肝腎潤燥」、「滋陰」方向調理,藥方可用消風散加減調理。
秋冬季節即將到來,皮膚也因此會面臨嚴重缺水的情形,所以,基本的保養就是要讓皮膚的保水度夠。耕莘醫院皮膚科醫師楊志雄表示,由於空氣變得比較乾燥,皮膚要加強保濕才行,一旦保濕不夠,會造成脫皮或細紋的增加。
依照膚質的不同,保濕的方法也會有所差異。像是乾性膚質、敏感膚質或是老化等,保濕的方法則是先溫和洗臉後,使用保濕的化妝水或者是使用保濕的面膜等,之後,再塗上一層保濕乳液或是保濕霜等,如此一來,才能將水分牢牢地鎖在皮膚裡。
小孩子常熬夜打電動或情緒常處於緊張、亢奮狀態,便很容易導致近視加重。中醫師吳俊廷表示,依據中醫觀點,近視為「能近怯遠」,當腎水不足或心火過旺,便很容易影響到眼睛。若用西醫理論來看,近距離用眼誠然會傷害眼睛,當緊張、亢奮的時候,全身肌肉都會緊繃,眼睛睫狀肌自然也不例外,時間一久,睫狀肌長時間收縮,功能就可能產生異常。若有情緒問題,可考慮使用消遙散加以改善、治療。
對肝病患者來說,有些食物可以多吃,有些食物卻是少碰為妙。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,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,中醫認為,肝病患者飲食有宜忌,也就是要注意食養、忌口的問題,這兩者對患者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因為對病情可能會有所影響。
廖醫師指出,中醫認為,所食之味,有與病相宜,也有與身相害,如果能得宜則益,如果得害則成疾,也就是說,多吃某些食物有利於人體機能恢復,而避免吃下某些食物可望減少對病情的影響。
除了飲食宜忌之外,肝病患者也需要注意其他的生活保健法。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,最好的保肝之道應該是多方面進行,因此,除了飲食之外,民眾也應學會控制情緒、不要過勞、戒除菸酒、運動健身、定期檢查等,由此可見,保肝不容易做得徹底,但只要持之以恆做下去,還是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。
廖醫師指出,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,中醫認為,憤怒容易傷肝,所以民眾要學會制怒,但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,有時遇到不如意的事,難免都要發點脾氣,甚至把不高興的情緒表現在臉上,只是這樣一來就可能會影響到肝的健康,反而得不償失。
用藥膳輔助調理高血壓對病情有幫助。中醫師郭鈺安表示,很多藥膳都可以用於調理這種病症上,可望起到改善病情的好處,以及減少某些藥物的服用劑量,對患者來說相當有益處。
郭醫師指出,中藥煲肉適用於肝陽上亢者,能育陰潛陽,平肝熄風,需先準備夏枯草20克、瘦豬肉50克,然後把豬肉切成薄片狀,接著將豬肉、夏枯草一起放到鍋子中,加適量的清水,之後用文火煲湯,等到豬肉要熟的時候,加入醬油、糖、醋等調味料即可。
不同於西醫的說法,傳統中醫認為,肝病可從病理病機進行區分。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,一般來說,肝氣鬱滯、肝膽濕熱、肝鬱脾虛、氣滯血瘀、肝腎陰虛等五型為肝病的病理病機,從這五種肝病類型就可以看出個別症狀的差異性,相對地也有清熱解毒、疏肝利膽、滋補肝腎、活血化瘀、健脾益氣等五種治法。
廖醫師指出,當急性肝炎期或去邪未盡的時候,往往致使病邪留滯於肝內,進而引起肝氣鬱滯,患者常常會出現口乾、舌燥、胸苦滿、腹脹、精神煩躁等症狀;當外來濕氣太多的時候,可能導致肝將閉而不受,結果移濕於脾胃、膀胱等,到最後濕氣復返入肝,最後就引起肝膽濕熱,患者常常會出現代謝亢進、消化機能障礙等症狀。
早期高血壓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,等到發現時往往已經晚了一步。中醫師郭鈺安表示,一般來說,傳統中醫認為,高血壓為情緒內傷、飲食問題、內傷虛損等因素所造成,患者多半不能痊癒,大多數都會走上終身治療一途,但如果能夠獲得控制的話,就可將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內,可望降低發生併發症的機會。
郭醫師指出,長期的情緒內傷會引起高血壓,當民眾發生長時間的情緒不順暢、過度惱怒等情緒反應時,將引起肝臟不能順利地進行疏泄的功能,進而鬱而化火,患者可能帶有胸悶、心情煩躁、脅脹等症狀;飲食問題也會誘發高血壓,當民眾愛喝酒、愛吃肥甘厚味等食物,長期下來,可能會損及脾胃,或是由於患者中氣虧虛,脾失健運,以致於聚濕生痰、痰濁阻滯經脈,最後就造成高血壓。